要改變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的弊端,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。在教學中,必須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,讓我們的課“活”起來,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。為此,我在這節課中作了以下嘗試:
一、 以學生為本落到了實處
課程改革以來,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,學生是學習的主體。在教學過程中,就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。課前我讓學生自己準備課本上關于“愛保證”同學的情景表演,并分小組去搜集本課關于失信和誠信的成語或故事,通過課堂上孩子們的表演和回答可以看出,只要你真正放手,孩子們的潛能是無限的。作為老師,要以引導為主,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。
二、 課堂上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
大多數四年級學生對守信有一定的了解,但對于守信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還是粗淺的,很難做到自覺地、有意識地對他人和對自己守信,從而產生矛盾沖突。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,本節課我安排了角色表演和講故事兩個環節,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和收集成語故事體會誠信的重要性,了解說話算數的重要意義,努力成為一個講誠信的人。
三、 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,多表揚學生
人類行為學家約翰.杜威曾說:“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,希望被贊美。”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,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對學生多加贊美,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贊美,會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,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,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勇氣,因此,課堂上我絕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,通過表揚學生的積極性高了,學習效果也就明顯了,整個課堂掌聲不斷,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。
四、 講課過程中的不足
在互動環節中,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點少,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深刻的思考,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,學生對守信理解的就會更深入,做得也會更好。
為了每一節課的有效教學,我在今后會積極參加各種學習,提升自己,讓自己和學生一起成長。